第326章 当年玄武门,也是今日这般吗(2 / 2)

第三次劝说太子。

长孙无忌其实感觉没抱什么希望。

太子跟陛下的矛盾,是很难有所调和的。

好在这次谈何,相对来说应该不难。

洛阳宫城内。

“老臣见过太子殿下。”

长孙无忌有些唏嘘。

李承乾笑着说道:“舅舅何时变得这般见外了。”

听闻这话,长孙无忌放心不少。

终归是血脉相连,太子对自己,显然没有太大的敌意。

“还不给长孙司徒上座。”

李承乾转而对文忠吩咐道。

文忠连忙应声,给长孙无忌搬了椅子过来。

“谢殿下。”

等长孙无忌入座后,李承乾便道:“舅舅一路辛苦,不知舅舅此番前来,所为何事啊。”

面对李承乾的明知故问,长孙无忌也就开门见山道:““太子殿下,陛下念及父子之情,也为大唐社稷着想,希望殿下能即刻退兵,交出潼关。”

“陛下承诺,对于殿下既往之事暂且不究,恢复殿下太子之位,还将辽东分封给殿下,并划出江南数郡作为殿下的封地。同时,朝堂之上为殿下设立监国议政王之位,位在诸王之上,可参与朝廷核心决策。”

这是一股脑的把所有要求跟条件直接抛出来了。

并非是长孙无忌不懂谈判技巧,而是这父子间的事情,弄得太复杂了,反而更多麻烦,还不如就直接说。

李承乾听完,脸上笑容未减,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:“舅舅,父皇这条件,看似优厚,可细细想来,不过是想将我圈禁罢了。辽东封地偏远,江南数郡虽富庶,却也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。监国议政王之位,没有实际兵权,不过是个空架子,朝堂之上的大臣们,又有几个会真心听我号令”

长孙无忌耐心解释:“殿下,陛下已是极大的让步。如今局势动荡,若再继续征战,生灵涂炭,这是陛下不愿看到的,也是殿下不想见到的吧。殿下若接受这些条件,回到朝堂,以殿下的才能和威望,慢慢积累势力,未来未必不能施展抱负。”

李承乾冷笑一声:“舅舅,您说得轻巧。我若现在退兵,那些曾经弹劾我的大臣,那些支持魏王的势力,岂会轻易放过我他们定会在父皇面前不断进谗言,想方设法置我于死地。我交出潼关,就等于自废武功,任人宰割。”

长孙无忌诚恳道:“殿下,陛下已明确表示既往不咎,他乃一国之君,金口玉言。老臣也会联合朝中支持殿下的大臣,制衡那些反对势力,保殿下平安。”

李承乾微微摇头:“舅舅,朝堂局势瞬息万变,人心难测。您虽位高权重,可也难以事事周全。我手中有兵,有潼关天险,才有谈判的底气。若没了这些,我便是案板上的鱼肉。”

长孙无忌见李承乾态度坚决,决定换个角度:“殿下若执意不接受条件,继续进军,即便打进长安,登上皇位,又能如何”

“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您那些忠于陛下的军队,会轻易臣服吗到时内忧外患,大唐的江山社稷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”

听到这话,李承乾不怒反笑。

“天下人怎么看父皇,自然就是怎么看我。”

“我倒是觉得,我做的这些事情,比之父皇,还是要差上些许的。”

“舅舅,你说呢。”

这就直接是点明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。

真要说起来,当初李世民也是在洛阳拥兵自重,整个洛阳,都算是李世民的根基地盘。

不过那个时候的李世民没有火炮这等事务,所以被收走兵权的时候,也只能是乖乖听令。

现在这么一看,李承乾的选择,完全就是在效仿李世民,走李世民曾经走过的路。

如此,长孙无忌的大义,就没有了意义。

毕竟,李世民的榜样在那。

此后天下,不照样是国泰民安吗。

长孙无忌一滞,当即不知道怎么说了。

李承乾也不急,静静等着。

良久,长孙无忌叹息道:“殿下,潼关是陛下的底线,若殿下不交,陛下那边又如何安心。”

李承乾微微颔首:“不错,父皇自然是不放心的。”

“只是,我为何要让父皇安心”

“这就差临门一脚了,难道要我缩回去”

说到这里,李承乾停顿少许,随即问道:“当初舅舅与父皇等人,聚在玄武门外的时候,是否有人劝说父皇回头”

“舅舅当初,是否也如今日这般,劝说过父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