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承乾军中,有三大将。
苏定方,裴行俭,薛仁贵。
而裴行俭早年跟随苏定方,有师徒之实。
若苏定方回归朝廷,则太子这边,必然面临无人可用之局面。
再严重一些,苏定方带着这数万大军叛变,则太子即便有火炮又如何,不攻自破。
长孙无忌自然知晓不可能靠着几句言语说服苏定方,之所以费劲唇舌,也是想试探苏定方这边有没有可能。
但凡有两三分的可能,便可以再这方面着重心思。
苏定方目光坚定,摇头道:“长孙司徒,恕定方难以从命。太子殿下一路走到如今,历经诸多艰难险阻,岂是几句条件就能轻易打动的。”
“当年殿下提拔于我,让我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。定方这条命都是太子殿下给的,如今殿下有难,我怎能弃他而去”
“况且,如今局势已然明朗,太子殿下占据上风,若此时放弃,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。”
长孙无忌长叹一声,上前一步,语重心长地说:“苏将军,你只看到了眼前的优势。可你想过没有,若真的与朝廷彻底决裂,长期征战下去,受苦的还是天下百姓。而且,太子殿下即便打进长安,登上皇位,也将面临重重阻力,朝堂之上诸多老臣,未必会真心拥护。你为报太子之恩,却可能将自己置于不忠不义的境地,这又何必呢”
苏定方神色平静,说道:“长孙司徒,定方明白您的担忧。但定方追随太子殿下,生死早已置之度外。在我最落魄之时,太子殿下信任我,给我机会。这份信任,我无以为报,唯有以命相搏。至于朝堂上的阻力,我相信太子殿下自有应对之策。”
长孙无忌目光深邃地看着苏定方,缓缓说道:“苏将军,你追随太子殿下,是因为知遇之恩。可你也该明白,陛下才是大唐的正统君主,他在位期间,大唐四海升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如今太子殿下兴兵,已然让天下陷入动荡,这难道是你想看到的吗为了报答太子的个人恩情,而不顾天下苍生,这于大义有亏啊。”
苏定方微微摇头,说道:“长孙司徒,定方并非不顾天下苍生。太子殿下重用我,也是希望我能为大唐效力,为百姓谋福。如今我跟随太子殿下,正是在践行我的使命。定方相信,太子殿下有能力让大唐变得更好,即便过程充满艰辛。”
长孙无忌皱了皱眉,反驳道:“苏将军,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,但报答恩情的方式有很多种,不一定非要通过对抗朝廷。你可以劝说太子殿下,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,这样既能报答太子之恩,又能维护大唐的稳定。”
苏定方目光炯炯,说道:“长孙司徒,太子殿下已然走到这一步,岂是轻易能回头的。定方既然选择了追随,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在定方心中,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,比任何事情都重要。”
长孙无忌沉默片刻,又说道:“苏将军,你追随太子,可曾想过自己的家人一旦这场争斗失败,你苏家将面临灭顶之灾。难道你要为了一时的报恩冲动,连累家人吗”
苏定方神色坚定,毫无惧色,说道:“长孙司徒,定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又岂会惧怕牵连家人。若能报答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,即便连累家人,定方也绝不后悔。况且,太子殿下心怀仁慈,他不会让追随他的人失望。”
长孙无忌见苏定方如此坚定,心中不免有些焦急,提高声音说道:“苏将军,你莫要被一时的恩情蒙蔽了双眼。自古以来,谋反者鲜有善终。你如今回头,还来得及,陛下宽宏大量,定会念在你往日的功绩上,从轻发落。”
苏定方冷笑一声,说道:“长孙司徒,定方并非愚忠之人。我追随太子殿下,是出于内心的感激与忠诚。若因为惧怕风险而临阵退缩,定方又有何颜面自称大唐的将领,又如何面对太子殿下的信任”
长孙无忌无奈地摇了摇头,说道:“苏将军,你如此固执,老夫实在难以理解。你为了太子的知遇之恩,不惜与天下为敌,这值得吗”
苏定方目光坚定地看着长孙无忌,一字一顿地说:“长孙司徒,在定方心中,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重若千金。为了报答这份恩情,定方甘愿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。”
长孙无忌叹了口气,说道:“苏将军,老夫此次前来,是为了大唐的安宁,为了天下百姓。希望你能在适当的时候,劝劝太子殿下,以大局为重,放下武器,回归朝廷的怀抱。”
苏定方再次拱手行礼,说道:“长孙司徒,定方明白您的苦心。但定方追随太子殿下之心,矢志不渝。至于太子殿下的决策,定方唯有全力执行。”
说罢,再不多聊,转身离去。
长孙无忌眉头紧锁。
因为他感受到周边的士兵,看向他的目光充满敌意。
这意味着太子在军中的威望,极其之高。
正常情况下,士兵都是跟随将军,将军个人的威望,很多时候都是要超越君主的。
这是很常见的事情,否则自古以来,又怎会有那么多造反之事。
可太子不领兵,却在军中有如此威望。
‘是因为讲武堂’
长孙无忌很快就想到了缘由。
当初太子在东宫就搞过讲武堂,只是随着太子东征后,这讲武堂也就名存实亡了。
如今,世人的目光,都是聚集在火炮之上。
要是没有火炮,哪有今日之太子。
却很少有人注意到,太子麾下军队的实力。
带着这份心思,长孙无忌接下来便对潼关太子军多加留意。
这一留意就感觉了不得。
长孙无忌也是懂兵的,虽说没怎么领兵打仗过,可对于军队并不陌生。
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前,长孙无忌跟李世民就已经是少年故交,加上妹夫这层关系在,更是亲密。
李渊在太原起兵后,长孙无忌前往太原投奔李渊,此后便一直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,为李世民出谋划策。
这么多些年下来,天下什么精锐的军队没曾见识过。
然太子的军队,哪怕只是看一部分,都能感受到这精锐之处。
心中反复对比,长孙无忌赫然发现,能与之相提并论的,竟只有当年陛下的玄甲军。
想到这里,长孙无忌有些愕然。
果然是父子一脉相承啊。
这让他心中又多了几分其他的心思。
终归都是一家人,太子也是他这个舅舅看着长大的。
还是妹妹的长子。
恩情自当在。
帮陛下还是帮太子,站在长孙无忌的角度,不管选择谁,都不会有所影响。
娘亲舅大,如今妹妹已经不在,他帮外甥,这哪能说不过去。
当然,如果有选择的话,长孙无忌还是要站在陛下这边。
只是局势既已如此,长孙无忌也要多留条后路。
现在潼关在太子手里,对于陛下那边来说,实在是有些麻烦。
真要太子军队兵临长安城下,加之火炮。
这最后的结局,还尤为可知。
长孙无忌其实想见识见识火炮,然苏定方对此直接拒绝了。
次日,长孙无忌便就出发洛阳,面见太子。